本科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汇编6篇

| 点击:

【www.liuxuezz.com--本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汇编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推动教学团学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与教学应用型大学相符的优良学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全面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根据《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长江师范学院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导师的组织与管理

1.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党总支书记

副组长:院长、副院长

秘书:团委书记

职责:主要负责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的制定,本科生导师的选聘、工作考核和管理。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办公室。

主任:团委书记

成员:年级辅导员、教学秘书、班导师代表、项目导师代表

职责:具体负责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导师的遴选、聘任及改聘,导师工作过程的具体指导、管理,导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导师制工作评估、经验总结与评优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年级辅导员、班导师、项目导师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开展有关工作研讨、交流活动等。

二、导师的定位与分类

1.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以教学班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以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桥梁,以导学为重点,以导向为补充,着眼于学生专业成长和教师学术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成长、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体讲就是在指导学生学科专业活动(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主,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其他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学科专业活动指导+”的导师模式。

2.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导师团队形式开展工作。导师团队以“班导师+项目导师”的方式组建,班导师以班为单位配备,项目导师以竞赛项目为单元组团。班导师是该班学生学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规划师、引路人、培训者;项目导师是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学用结合、实践成才的训练师、教练员和同行者;班导师在竞赛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项目导师和项目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与帮助。

三、导师的资格与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具有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素养。

3.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熟悉教育规律,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

5.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四、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导师的职责包括核心任务、增值服务和拓展工作,即核心任务(以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为主,是必须做的任务)+增值服务(以成长发展多维引导为主,是应该做的任务)+拓展工作(以团学工作协助为主,是可以做的任务)。其中:

1.核心任务

导师的核心任务是以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为主的学生专业成长、实践成才全程指导。班导师借助学科背景,抓住学科专业活动的动员、训练、督促、总结等工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活动,尤其是在学科竞赛活动上,帮助学生全力参赛、高质量参赛。项目导师利用专业优势,着重在学科专业活动上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指导,帮助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取得好成绩。班导师也可兼任项目导师,直接参与项目的竞赛指导。鼓励不同专业的导师,根据竞赛需要,开展交叉指导,形成项目导师团队。

2.增值服务

(1)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人生规划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鼓励学生把握锻炼机会、积极参与竞争、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帮助个体学生认清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路径,找准奋斗目标,调整成就预期。同时,班导师要结合专业实践要求,帮助学生完善学业规划,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学业规划。

(2)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专业学习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课程学习特点和专业能力矩阵要求,分段分类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方法和路径指导。并及时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教育、榜样教育、学业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指导班团组织持续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

(3)学科专业活动指导+创新创业引导。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创业。同时,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4)学科专业活动指导+遵章守纪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利用思想交流和实践交流机会,遵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适时进行遵章守纪教育引导,增强学生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3.拓展工作

班导师具有长时间跟踪教育引导一个班的良好基础,可为年级辅导员做好干部选拔、年度选优、综合评估、奖助贷免、处罚处分等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五、导师的选聘与改聘

1.班导师配备原则上实行一班级一导师、一师导一班级,特殊情况也可一师导两班级,由学院根据学生和导师情况及实际需要统一安排。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教学及科研管理人员。班导师的任期一般至本班学生三年级完(即应届班3年、专升本班1年),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性,无特殊情况,个人不得中止导师工作。

2.项目导师配备原则上一项目一导师团队,由学院根据导师情况和学生学科项目需要统一安排。根据学科项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导师可协同指导,班导师可以加入某些项目的导师团队。项目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教学及科研管理人员。项目导师的任期一般为项目实施期,原则保持相对稳定性,项目实施期间无特殊情况,个人不得中止导师工作。

3.学院对于因导师工作考核不称职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改聘。

六、导师的考核与待遇

1.学院每年对导师工作满意度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导师工作满意度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满意度、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补考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竞赛项目、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的参与人数和获奖情况等,其中竞赛项目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以类为单位统计)等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项目和竞赛项目均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认定为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导师,并给予表彰,在晋升职务或职称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对不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导师资格,并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同时减少或取消导师工作津贴。

2.学院根据班导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考核情况发放班导师工作津贴,根据项目导师指导的学科专业竞赛项目获奖情况并在原有学科竞赛指导奖励、挑战杯竞赛指导奖励、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奖励、学生科研指导奖励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补充项目导师工作津贴。

3.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并结合本院实际设立本科生导师制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暂定70元/生.年(最终以学校考核结果确定的生均发放数+学院发放数10元/生.年为准)。学院本科生导师津贴={专项经费×50%×本班学生人数+专项经费×25%×(本班校级学科专业活动项目数/学院校级学科专业活动项目数)+专项经费×25%×(本班市级及以上竞赛项目获奖数/学院市级及以上竞赛项目获奖数)}×导师工作满意度。

七、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实施个性化培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养。

(二)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行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提前接触科研,提高学生以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三、导师任职资格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

(四)学术上具备一定的造诣,熟悉教学环节及培养过程,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引导、指导、辅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科研任务的能力。

(五)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实验室)人员承担导师工作。

四、本科生导师配备的原则

(一)本科生导师实施聘任制,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选配聘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并报学院备案。

(二)本科生导师要保持相对稳定,聘期一般为3-5年。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更换的,需经学院同意后进行调整或更换。不称职者应及时解聘。

(三)副教授及以上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原则上均必须担任本科生导师。

(四)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以15人左右为宜。

五、导师的职责

(一)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性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和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考研,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相关考研信息等。

(二)科研与科技活动。导师应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等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教研课题)的研究或辅助性工作;适时介绍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常性开展一些创业设计等讨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学生教育。传达学校、学院有关精神,解读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密切师生日常交往,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构建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四)学生管理。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师生见面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答疑解惑,并为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协助学院做好学生的评优、评奖等工作;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配合学院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五)就业指导和推荐。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作好思想准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六)记录与汇报制度。导师与学生见面要做好指导记录,要经常与辅导员、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汇报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导师每学期未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收集汇总学生一学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情况,及时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人员反映,并将座谈会记录报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

(七)个性化培养。导师对需要特殊培养的拔尖学生或需要特别教育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必要时可向学院提出合理的培养工作建议,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六、导师的聘任办法

(一)导师的人选通过个人报名,学院推荐,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学院院长确认,并经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讨论批准聘任。每一位教师与管理干部都有义务承担导师职责,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任。有特殊情况不能担任导师者,必须向学院做出书面说明,并经学院同意批准。

(二)导师聘任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在新生入学后前两周内完成。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应相对稳定。

七、导师考核和奖惩

(一)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组织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考核方式

导师工作实行考核制度,分年度过程考核和聘期绩效考核。

1、导师年度过程考核。学院每学年对导师工作进行一次过程考核。每年6月中旬,由导师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查阅导师的工作档案、特色工作交流汇报、召开座谈会、统计量化内容等方式进行考核。

2、导师聘期绩效考核。聘期末对导师实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指标包括:

(1)学生综合素质(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2)学习成绩优良率与及格率;计算机和CET-4统考合格率和平均成绩;

(3)考研、公务员考试录取率和就业签约率;

(4)学生违纪情况;

(5)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

①发表论文(特别是在专业正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②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③其它学校认定的科研创新活动

④大学生实践活动项目

(6)工作特色。

(三)考核结果

年度过程考核和聘期绩效考核综合评定后,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优秀等次的比例为20%。

(四)奖惩措施

学院设立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称号,对被评为优秀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评选先进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年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当年度的评优资格;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本科生导师资格。考核称职以上的导师,每学年按折合10标准学时/生的教学工作量。

本实施方案未作明确规定的,由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开始扩大招生,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 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4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有效实施的强大保证。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探索与研究。

第四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探究

自北京大学发展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组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在于“互动开放,整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分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科生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

作 者:兰英 周克勇 李凤翔 潘伟业 王飞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重庆,402460 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5 关键词:本科生   导师制   人才培养  

第五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概要

本科生导师制本是牛津大学于14世纪所创造的一种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互动式教学机制,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诸多大学都认识到了国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生师比过高导致学生个体所能享有的教学资源减少,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讲学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与高中反差过大以至于不少学生难以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有很多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脱节,与我国大学扩招等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如果能在国内高校合理推行符合国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高等教育相关问题。而国内大学中比较典型的是北大元培学院的和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导师制,以及许多大学所实行的由院系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的导师制度,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都存在着不完全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为求更进一步的探讨该问题,笔者特此设计了针对理工科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的调查,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的结论,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1国内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简介。

1.1.1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跨学科导师制。

北大元培学院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该学院的学生允许自由选择专业,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同时文理科学生混合分班,混合住宿,为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条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元培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有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各自的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指导。导师由相关院系推荐,北京大学校长聘任。导师指导的方式基本是指导选课、讲座、座谈和答疑,以及进入专业后,导师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元培学院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学院的学生的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在国内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1.2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导师制。

同济电信学院电科系的导师制与北大元培学院的导师制不同之处在于,北大元培学院的导师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院,主攻不同的学术方向,强调的是重视基础和学科的多样化;而同济电信学院电科系则强调的是在专业学术方向上的深入探究。同时在组织导师活动的方式上,电科系的导师制也有独特之处。首先,电科系强调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跟随的导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允许学生变更选择的导师,同时在参与某个导师的活动时,如果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参加别的导师小组的项目。其次,导师活动以组会为常规模式定期展开,在活动中强调学生和导师的双向沟通,每一周在导师授课之前,学生需要对上周所学的知识做出反馈,导师给予点评与指导,在此之外不定期还会有国内外顶级教授来进行尖端学术讲座。再有,作为参与导师活动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有机会在感兴趣的领域根据导师的指导完成一到两篇论文并发表。

1.1.3国内导师制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无论是元培学院还是电信学院电科系的导师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与导师直接进行沟通的桥梁,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有执行力度不同的问题,其次还存在着导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沟通的问题,导师会抱怨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效果不明显,期望学生能够主动与导师交流思想状况和汇报学习心得;而学生则会抱怨导师并不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毕业去向,认为师生交流不足,从导师活动中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国内的导师制并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之现今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之中并没有导师制的内容,导致导师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由此导师制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针对导师制这一内容,就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得出合理的结论以解决此类问题。

2调查与分析

2.1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态度和看法。

2.1.1学生是如何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

为了了解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里的本科生是如何看到本科生导师制的,笔者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调查,本次调查有效填写人次为54,对于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35.1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参与其中已有一段时间),14.8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身边有人参与但没亲身经历过),听说过但是不是很了解的学生占40.74%,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有9.26%。从这一问题的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有半数以上知晓本科生导师制的存在,并且有一部分学生已亲身参与过,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在谈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解时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大方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中更有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第二种看法则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参与学术项目的机会,能够提前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提前体会研究生的生活。第三种看法则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接触人生阅历更为丰富的教授,当遇到生活问题和人生规划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明确的问询对象。

2.1.2当遇到问题时是否会选择寻求导师的帮助(常常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理工科在大学本科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理工科学科的课程普遍偏难,因此刚入学的学生存在着如何适应大学教学强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选课,辅修,校内外考试等等诸多教务问题;在生活上会遇到如何对待学业和社团活动,如果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交往等问题;在毕业去向上存在着决定要工作,考研,保研,还是出国的选择问题,等等。从对“遇到问题时会倾向于从哪里寻求帮助”这个问题的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选择向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寻求帮助,其次是校内外的朋友(高中同学等等),在这之后才会选择去寻求导师的帮助,而最少去寻求帮助的则是辅导员和亲戚。 按照选择人数及优先级调查得出的平均综合得分为:

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高年级学长学姐3.87校内外朋友3.35个人导师2.07班主任或辅导员2.06亲戚1.94

其中,得分越高代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越优先于寻求谁的帮助。

之所以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在寻求高年级学长学姐和校内外朋友的帮助的时候更方便也会更少地考虑面子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他们的选择能够给学生符合现实的启发。而向长辈寻求帮助的时候,学生还是更多的倾向于向导师寻求帮助而非辅导员或者亲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导师往往是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人,有足够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辅导员与亲戚经常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会给他们介绍遇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学生不会主动去寻求他们的帮助。而在同龄人与导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是,理工科学校可能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配备导师,而是到了专业细分之后才给学生配备导师,这也可能是学生更多向同龄人而非导师寻求帮助的原因之一。

2.1.3认为参与导师活动有何意义。

在问及“你觉得参与导师活动是否值得?或者说参与活动的意义何在?”的时候,50%的学生认为“不仅学术水平达到提高,还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以及“参与了导师所主导的一些项目,活得了难得的体验”,分别也有14.81%以及3.7%的学生认为“仅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一些提升,收获不大”和“由于导师水平不够高或者不善于表达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剩余的参与调查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将在之后描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参与导师活动,更多的还是在于和学术相关的内容。导师会在组会上讲解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能够在本科阶段更多的接触一些学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学生能够参与导师所主导的一些学术项目,而作为本科生能够经历这种小组研发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试认为,从导师的人生阅历中得到的启发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其中有一些参与了导师活动的同学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是因为导师忙于项目,学生没办法有效参与其中,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收获;其次是认为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导师都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再有就是认为本科生自身水平有限,而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有的都是按照对研究生的要求来要求本科生,让学生难以适应。

2.1.4是否愿意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愿意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包括邮件联系,电话联系以及面对面交谈。从交流的内容角度来说,首先是导师所主导的项目,分配给学生的任务需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双向沟通,而非导师一味强求而学生不感兴趣而敷衍了事,或者学生对项目兴趣很高,积极参与其中却没有方向,以至于事倍功半;其次有些学生愿意就学习和生活之中遇到的问题与导师进行交流,期待能够从导师的角度得到一些启发。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未必都对导师的学术方向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导师的活动中来,而没有兴趣的话就不太愿意继续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了。从毕业去向的角度上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志于走科研道路,而大学教授大多为科研出身,善于从技术层面进行引导,但是对于志在销售或者管理乃至于考公务员的学生,难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导师活动中会存在空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交流的情况,导师与学生见面的频率得以保证,但是导师并没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以至于学生对导师渐渐失去兴趣,对于导师的活动虽然大部分都来参加,但是会觉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这就导致了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导师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这要求导师与学生之间要有更多双向的交流,从学术领域延展到生活方面,师生关系的和谐才是导师制能够长远发展的根基。

2.2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和学生的需求分析。

2.2.1本科生为什么要找导师。

我们先了解理工科学校的一些普遍的特征。首先,几乎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各个阶段都曾有过迷茫的感觉,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未来要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等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进行教育,换句话说大多数本科生并不知道毕业之后想从事怎样的工作,有怎样的职业定位,对未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在学生进入大学的初期,这些问题的教育通常是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在班会上完成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其次,由于大学扩招的缘故,理工科大学里的师生比例很低,通常的一门基础性大课只有一名讲师,教室里却坐着120名学生;随着专业的细分,比例大致稳定在一名教师给30到60名学生上课,然而随着比例日趋合理化,教学活动中却仍旧缺乏反馈,少量的学生会在下课之后与老师进行沟通,但是多数学生仍旧缺乏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就是一种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合理方法。首先,导师人生经历较为丰富,对于学生所迷茫所困惑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可供交流参考,对于有志于走上科研学术道路的人,更是能够从亲身体会中给予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引。其次,多数导师制中一名导师大约会带10名以下的学生,这对学生而言,就真正享有了较为充足的教学资源,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教学双方的沟通。

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无论毕业之后选择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是有必要参与导师活动的。对于毕业之后选择直接工作的学生来说,在导师手下参与项目的经历,有助于求职;对于要读研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导师的活动,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有好处;而对于选择出国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参与科研项目,甚至有机会发paper和从导师这里获得推荐信,这对于国外学校的申请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2.2期待能够从导师活动中得到什么(现实中的情况又如何)。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比较期待能够参与导师所主导的"科研项目,在相关的学术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导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本科课程学习方法和方向的指导,而对于生活方面的问题,诸如交际障碍,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导则没有太多的期待。

而实际的情况是,导师组织的活动中,关注的点也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上,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则很少涉及,而几乎没有导师会对本科课程进行相应的指导,而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学生期待导师能够给予适当指导的内容。在此之外,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际、心理障碍等问题,学生并未对导师能够给予指引有太多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并不存在,这只说明了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更愿意优先考虑其他的求助人选,比如之前提到的高年级学长学姐和校内外朋友等,在笔者看来,作为人生经历更为丰富的导师,也能够在这些问题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引和建议,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这说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还是在于学术研讨方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方面,这意味着双方的沟通拘泥于工作,而在建立导师和学生的长远关系上并没有太多的进展。

2.2.3觉得导师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

选项小计比例很好11.85%较好2342.59%一般2444.44%不好611.11%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反映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较好”和“一般”这个层面上的占了绝大多数,而在探讨之所以会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试效果有这个看法的原因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从导师的角度上来说,不少学生反映导师太忙碌,能花在指导本科生上的时间不是很多;其次是因为有一些导师本身带有数名研究生,本科生很多时候要和研究生一起上课,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导师所指导的内容对于本科生来说偏难,以至于无法跟上。而学生本身则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而无法花费足够多的精力参与导师的项目,以至于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志于学术研究,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参与导师的活动更多的只是在应付了事而已。

2.2.4认为导师更应该关心哪些事情。

当被问及作为被指导者,认为导师应该在哪些方面上更加关心和了解自己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作为导师应该个更加了解自己的毕业去向和兴趣爱好,其次是学习成绩和性格特征。导师对于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去向不是很了解,这就说明无论是毕业之后选择工作,读研还是出国的学生,导师对待他们的方式都是接近的,都是朝着学术型人才的方向培养,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毕业之后最终会选择学术道路的人并不是大多数,相比较认真严谨地跟着导师完成复杂的项目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在参与导师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而为了避免导师制沦为形式,使得学生参与导师的活动只是为了混经历,笔者认为导师应该更加了解所指导的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和需求,而不是一味用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成为自己希望他们成为的人。而在面对需求不同的学生的时候,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问题选项小计比例学习成绩1324.07%毕业去向3462.96%性格特征2138.89%兴趣爱好2851.85%其他47.41%

2.2.5对师生比例以及交流频率和方式的需求。

师生比例一直是理工科学校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期待一个导师能够带3到6个学生,而实际上的师生比例则从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到带九个学生以上都存在,这说明导师制的实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资源稀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而对于师生交流频率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与导师交流一次,而现实中师生交流频率则远低于这个数值,往往是一个学期学生只会与导师一两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导师的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刻意不去参与,或者导师并没有把指导本科生当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至于应付了事。

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大多数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不定期的个人会面,以及定期的集体会面,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导师能够定期与所知道的学生集体会面,较少的与单个学生不定期会面,而有不少的导师则会等待学生主动询问。

3结论和建议

3.1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1.1师生交流不足。

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师生交流不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生交流不足首先是因为双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师忙于带自己的研究生和自己的项目,对于本科生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学生则因为有自己的考虑,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导师的活动当中,以至于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1.2项目难度设置不合理。

不少学生反映,导师所主导的项目是针对研究生的水平的,而作为本科生专业知识尚有欠缺,导师用对研究生的要求来要求本科生,以至于本科生现有的水平无法跟上,自然会失去对项目的兴趣,这也就意味着导师的要求与本科生的能力有脱节。

3.1.3导师对学生的需求未必了解。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更多的是以项目为主导的交流活动,导师对于所指导的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和兴趣爱好等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不会去主动找导师交流,师生双方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双向交流关系。

3.2对现有问题的尝试分析和解答。

3.2.1考评制度的确立是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重要一步。

由上文所作出的分析,本科生导师制之所以会存在师生双方交流不足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生双方都没有利益驱使。对于导师来说,作为导师指导本科生与自身的职称评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本科生导师制的存在对于导师而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导师的活动并不与学分挂钩,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参与导师活动也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设置考评制度,在开始这项活动之前,可以确立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培养过程的记录,而在一个阶段之后,可以对培养的成果进行描述,而最后还需要进行教学互评,而最后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和职称评定和学生的学分相关。

3.2.2设置合理难度的项目。

在现行的导师制中,存在着导师对本科生有着研究生要求的情况存在,本科生要参与研究生的课程,参与研究生做的项目,而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不是每一个本科生都能胜任这样的要求。因此,导师可以设计一些由研究生带领,适合本科生参与的项目,既不会让学生感到轻松,也不会觉得过于繁杂为佳。

3.2.3由单一的本科生导师制升级为本科生导师组制度。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参加导师的活动是他们的需求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他们仍旧会面临着其他许多的问题,诸如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毕业去向等等生活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寻求导师的帮助,而是会选择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和校内外的朋友以及辅导员等等。而在现实中,本科生导师与这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以及辅导员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甚至很多情况下完全没有交集。而如果能够使得导师、高年级学长学姐以及辅导员之间能够在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个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的话,那么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合适的指导。

现实中有过成功的案例,即是组织一些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由学生练习辅导员,辅导员引荐合适的导师和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高年级学长学姐,通过三方对学生自身的指导,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同时也使得学生享受到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4总结

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并不是一项新兴的制度,但是由于国情限制,实施起来存在着诸多的待改进之处,本文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和调研的形式,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独特的解决方法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篇: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论文

本科生导师制论文【1】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本文从本科教学经验中对导师制的特点及导师与授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教学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出一批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本科生教学与导师制的特点与作用

有很多人认为本科生导师就是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了,实际上这是个误会。

其实本科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是两码事。

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指导科研,而且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也一致。

本科生导师是没有这方面义务的,学生也没有义务跟着教师做科研,本科生导师的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归纳导师制的特点和作用,有以下方面:

第一,表现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落实到每一个被教育者身上。

在教与学的一对一矛盾中,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由于导师制发挥了教的主导作用,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符合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原则。

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存有松口气的思想,学习方法老一套,对专业认识不足,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除了学校组织报告会、介绍情况外,还必须靠全体既懂专业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进行工作,从而缩短“朦胧期”。

对于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新见解跃跃欲试。

导师可根据各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其早日成才。

第二,它能透过业务学习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任务,不仅表现为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耐心为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行为等修养方面,作为学生的表率。

从报刊杂志已发表的资料看,每提及本科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些人则感到为难。

这与青年的特点有关,也与我们的工作方法陈旧有联系。

有关专家认为,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的现状,本科生导师要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而且这个制度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去接触一线的本科生。

本科生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如果能关心本科生教学,也就会关心研究生教育,进而会关心整个教学体系的变化。

第三,能较好地运用个别指导法,指导学生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进行专业定向教育、启迪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在高等教育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大学教学法与中学教学法的主要区别之一。

对低年级学生所要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帮他们学好各门基础课。

要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准备。

到二年级后,有部分课程要选修,一些学生片面追求学分;少数学生则不知道选修什么外系课程,这样往往造成学科分散、庞杂倾向。

这时导师应说明必修与选修的性质与区别,选修的意义、目的和原则是什么,然后对学生提出建议,使选修课恰当、适量。

现今的高等院校,对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多数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上大班课。

这种形式上课,虽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按各生的才能和品德差异进行具体指导。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就可以及时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告知授课教师,给以具体指导,这样可解决上大班课的一些弊病。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浓厚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目前的大学生,一般都在17-19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正是在形成的阶段,由于年龄小兴趣广泛,因此对专业认识不够,兴趣不稳定,尤其刚刚入学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合自己的爱好,没有兴趣,甚至闹专业思想。

实行导师制之后,就能及时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实质,除晓之以理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贡献。

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有关讲座、经验交流、专题报告以开拓思路。

有条件的地方,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开拓学生的视野。

导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联系实际向学生介绍专业对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所起的作用。

第五,密切了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的工作是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师的光荣职责。

可是,现有的师生关系说得不好听,犹如“演员与观众”。

一些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方“登台”与学生接触,其余则“各行其事”。

这种现象在基础课中,表现尤为突出。

实行本科教学导师制,就有可能克服这种不正常情况。

由于导师经常和学生接触,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导师又可如实地将情况转达给有关的单位。

对具体疑问,导师也可转告授课教师本人,请其解答。

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愿望,导师也能如实地告知学生。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导师与授课教师的关系。

授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直接与学生接触,导师则不然,导师虽然了解授课的内容,但导师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包揽一切。

学习指导不是解答各门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

导师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可建立学生成绩档案,这与授课教师的成绩记录也有区别,因为前者所记录的涉及面比单纯的成绩记录要广泛得多。

2、正确处理好导师与政治辅导员的关系。

有一些人曾认为,实行了导师制后,政治辅导员一职就可以取消,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导师的工作,是侧重业务学习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熏陶,兼顾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政治辅导员是以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工作为主,也兼顾业务学习的指导和行政管理工作。

但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互相配合。

3、正确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

导师与班主任的职责,若不仔细研究,似乎有些雷同,甚至有些人认为,实行了本科生教学导师制,班主任一职也可以取消了。

其实这两者的职责范围也不同,就指导学生人数来看,班主任是负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注意学习动向,涉及面广,而导师只负责指导少数几位学生;就指导的课程来看,班主任所注意的是班上学生的全部的课程,而导师所指导的则只限于某单一课程,可能也是班主任所关心的共同课程(这时导师应尊重班主任的意见,多与班主任联系商量)。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除上面所讲的外,还有其他行政事务。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弥补高校生源质量、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条件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生制【2】

摘要:近年来,探索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系统地分析了本科生中实行导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并以贵阳学院教育系为例,挖掘了导生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为各高校改进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 导生制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本文来源:http://www.liuxuezz.com/xuexiao/40975.html